本地有4,000 多条街道,它们富有多元民族文化色彩,也反映了先人走过的岁月,其中华文俗称街名近300个 ,拥有丰富的文史内涵。
过去街道不单只是交通上的概念。它是人们讨生活的地方(五脚基),是主妇上的菜市场,工人解决三餐的食堂,儿童游戏的乐园,民众饭后聚会纳涼散步的社交场所,也是节庆时答谢神恩的圣地,娱神娱人的地方,五六十年代的街头成为政客的政治舞台,民众反映心声的众议院 …
其中本地华文通俗街名(Colloquial Street Name) 代表地方历史的文化厚度,它反映一时一地的地理特征、文化背景、人文建设、商业活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与事迹。随着时代及城市化的发展,古老街道被拆除,而通俗街名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其实,通俗街名是我们先辈发明与通用的口语文化,具有保留下来与研究的意义。
在我们高度规范的城市里,街道宽阔整齐清洁,但听不到小贩的叫卖,找不到儿童欢戏,也不见街坊邻里话家长。每个家庭与个人都安居于今天所获取的更大私有空间,街道不必再负起过去多元社会功能的公共空间。街道留下的老故事,也许还可为下来的路帶来一点启发。
英国殖民政府的原则是尊重与保留原居地人民生活的风俗与习惯。 1887年在市区街道设立双语街牌。当时虽然采用不规范的音译的华文街名,可是民间沒广泛采用。
(新加坡 吴庆辉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