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博物馆华语讲座“中国的辛亥革命与南洋/新加坡华社”
叶荣
五月九日晚在国家博物院举行的华语讲座“中国的辛亥革命与南洋/新加坡华社”从题目上看好像是要进行老生常谈的样子,无非是要讲一些南洋和新加坡的华侨和华人怎样在孙中山的影响之下,如何为中国的辛亥革命做贡献的。要想去听,就全当是去温习一下那段历史罢了。
可是当黄教授一开口,就让人觉得这次的讲座学术水平不一般。先不说别的,就只是解释学术名词“核心与边陲”就用了十多分钟,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他又运用这一新的理论概念把历年来辛亥革命与海外华侨的关系研究作出了一个资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带有启发性的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问题,让人浮想联翩。
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问题是,只是一个“核心与边陲”的关系就因为政治的原因变来变去,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呢?
就像黄教授所总结的那样,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分为八十年代前和八十年代后两个阶段来看。八十年代以前台湾国民党的正统论和中共的新正统论把孙中山定位为国父和革命先驱者,而华侨为革命之母,于是“边陲”成为了“中心”,极力强调孙中山及海外华侨在中国的辛亥革命中的积极影响和重要地位。而在八十年代以后,两岸的政治和学术界经过了“变天”的过程,大陆学术界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在去掉学术界的政治化;而台湾尤其在李登辉上台后慢慢走向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所有这些变化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和南洋华侨在革命中的作用问题带来了影响。经过了“中心就是中心”到“对边陲的争议”再到“对边陲的重申和肯定”的发展过程(“中心”即国内的革命势力,“边陲”即孙中山领导的海外革命团体和华人华侨),才又重新确定了南洋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我们是否可以肯定,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一定会受到两岸关系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呢?虽然现在两岸的学术界与西方学派在一些基础问题上已达成共识,那么受政治影响较少的史学研究就会更接近一些历史的原来面貌吗?
同样的问题在新加坡也是存在的。就说晚晴园吧,以前在新加坡,对此地问津的人并不多,但随着中新关系的日益密切,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加强,随着对华族文化的进一步提倡,晚晴园成为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内的设施和展览不断被更新,成为两岸政要访问新加坡的必到之地。李光耀先生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杨荣文先生把晚晴园誉为“新加坡华族文华的神殿”,而新加坡要当“边陲的中心点”(孙中山曾八次到访新加坡,三次住在晚晴园)。这些政治人物观点和看法显然已经在影响史学界的研究了。
但无论如何,就像黄教授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边陲”变“中心”或“中心”就是“中心”,或对“边陲”的肯定与否,或是两岸是否敌对,有一个基本点都是大家所认同的,那就是孙中山的确是一位历史伟人。把他在近一百年前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的理想(虽然其内涵的深度在当时和现在意义上有不同)放到现在仍不过时,而当今的人们也仍旧在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
原载“博物馆华文义工:研习坊”(http://nmsmandarindocents.wordpress.com/)
.
谢谢格主有关讲座的后续报道,对看了你的讲座消息的读者是一种圆满的感觉。像我,想去听,又没到那个热度:wink:(坦白承认),现在看了,虽不很详尽,也觉得非常好。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