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辉
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新加玻家长选择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英校”(传统英校)受教育,各种以母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校开始面对新生人数减少的问題,八十年代教育政策的改制,当时所有的年轻学子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当时本地各亚裔人民的家庭用语仍以母语为主。经过30年后的今天,语言环境生态已改变了,英语成为许多本地人的家庭、工作及日常生活用语。
以华人社会为例,我发觉蕴藏在方言及华文母语词汇里丰富的文化内容,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并沒有很好地传承到年轻一代英语饲汇当中,富有本地生活色彩的文史饲汇也在本地英语词语当中缺席,这是文化断层的另一种体现。
本地人的双语化程度提高了,然而在广大民众中双文化的程度却差强人意,甚至出现两头不着岸的现象,以华族为例,其中一个原因是母语的读写能力不足,英语的文化传统又不中不西。马来和新近入籍的同胞们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的呢?问题出在当年学校及家庭教育制度上对“养”字的认识上。养的奥妙就在其对时间的讲究和所下的心思,从培养感情、养育幼苗、文化的教养、养病养生到养老,那一样不讲究用心的耕耘和心平气和地等待。
记得70-80年代是我们刚脱离马来西亚,世界超强间的冷战未结束,新加坡把精力放在打拚经济,突破区域局限跟全世界接轨,走向建设全球化城市的发展道路,那是一段转型以求存的年代。
八十年代的学校教育中的文史内涵是在国民教育、种族和谐、避开各族宗教课题等指导前提下设计的。在一个多元种族文化的社会,移民背景的社会,内部团结和谐和稳定十分重要。也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地各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一时之间沒有过份强调与用心,
当时的教育改制,在文史知识的有机传承方面是有所欠失的。因为当时英语教员的母族文化认识水平、文化背景和相关文史内涵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时之间都不能到位。对第二语言水平要求一在下降,说明对那一种文化的长期认同和对其“培养”的意愿不足。
在家庭教育方面,当时我们成人人口的出生大都是工人背景,社会阶层里书香世家不多缺少文人传统,社会也只有民间宗教上的小传统为人文精神的依附。许多家长本身的教育是在工作时边做边学的中完成的,工作用语影响家庭用语的转向。家庭用语的转向让涵蒇在母族语言里文化”营养”,沒能很好的转用英语灌溉,这也就是拆掉了文史有机传承的另一大支柱。
那个年代,文化传播另外两大支柱是电视节目和报张。除了华文媒体以外,我们也应该回顾第5频道和海峡时报对母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对未来的展望,我的看法是新加坡仍是一个由亚裔移民后代在这块前英殖民地建立的新兴国家,基本上还是个东方社会,现代化对我们来说就是东西融合过程。
在东方社会这个前提下,假以时日,那些属于东方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重新受到重视,会令人培感亲切。人们一旦在经济有成以后自然会寻找些精神上的东西。君不见人们近年喜欢寻找原汁原味,探究古早先人旧脚印,以及更深层一点的。
我认为东方社会中的亚裔人士,一旦本身英语词汇的东方内容多了,在几代人以后,也自然会出现掌握原母语的渴求,而坚守双语教育的政策,还是可让部份人士的这个愿望得到实现。
富有东方文史智慧的信达雅的英语翻译词汇的工作过去沒搞好,但今天传媒与网络世界里具备了开放的国际环境与条件,社会双文化精英阶层出现以后。讲究时间与意愿的“养”的工作可以展开。今天,重视绿色工程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同时在人文工程上尽点力。
thankyou.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recent debate on PSLE mother tongue weigh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