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夜,夜朦胧我朦胧
吴庆辉
在今年八月九日的新加坡国庆庆典上,我尝试换几个角度去感受这国家的常年盛会。
其一,就是站在外国移民的角度,特别是来自非讲英语背景的新移民的位置,比如来自中国、泰国、印尼、日本、韩国、法国或者德国人的眼光来观看新加坡怎样庆祝国庆。
另外是以年近半百的传统华校生的心情感受国庆典礼的新颖与传统庆祝方式。
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探讨和想象50到100年以后的新加坡,若到时李光耀资政所说的”新加坡民族”(Nation)真的成型,那将会是怎个模样,或者说身为新加坡华人、新加坡马来人、新加坡日本人,新加坡英国人在Nation 成型的过渡中,将需主动地放掉什么(精神文化上的)?又不愿失去什么?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潮在心中的碰撞,我想对每一名受自身民族文化养育好一段日子的人们来说,在”国家至上”的教诲下,不得不接受英语作为公共空间的语言,但又有点无奈,民族语言在国家级全民活动的场合只能靠边站,庆典虽然令人感觉新鲜,热闹和感人以外,若从新移民的心情只有点不完完全全溶入畅怀的。
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幸运的,为什么会感觉幸运呢?因为我们不会有那么长的寿命,等到新加坡族的成型,我们也不会在行将入木之年,在一个生活几十年仍感生疏的地方,面对那煎熬难受的身份认间的决择。我有幸生活在现在的新加坡,假设社会仍保持开放和种族比例仍维持现状,这环境只要在不妨碍社会和谐的大前堤下,拥有近百种不同的种族的新加坡还真是一个人人可以满足自身精神追求,一个顶自由自在的地方。
来自非讲英语地区的人们,英语是工具性的,他们各自的精神追求与情感寄托在属于自已的生活空间里还是本身熟悉的母语。除非个别做了重新选择的打算。这方面,新加玻对新入藉的外来移民,沒特别的法定要求,影响个人选择的是市场与生活环境,但是另一方面,政府非常鼓励新移民为自已子女作选择(以家为本,家长享用决定权),让他们年幼子女从小接受本地教育与国民性的塑造。
对于语言问题,我们最好跳出土生土长的民族的思维圈子,最好把自己想象成入了新加坡藉的法国人、日本人或德国人,把自已当少数族群来看待英语的角色,那英语只不过是工作和生活利器,他们不必也不会放弃本身母语。
听到用英语念信约,但沒有比年轻时所念的“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约不分种族、言语、宗教…..”那样振奋人心。我突然认识到了,迟早我也会追随父辈老华校生们的足迹和背影,生于斯长于斯但会选择从容地淡出这个舞台。
今年国庆庆典再度展示我们的高度组织效率、团队合作精神、创意与巧思,还有我们那应用高科技的能力、肯打拼的决心以及激发鼓舞团结人心的说服力。
从国民文化气质而言,庆典节目仍然是换上新妆东拼西揍的过去旧模样。这可以理解,只有44年建国史,一个以亚洲移民为主的多元文化社会,基于小红点局限,只好以英语为共同语言,移民祖先文化元素一直是小心地流于形式地适可地采用,本身所积累底蕴又不足,散发的还是那些东不成来西不就的状态。(昨天的庆典不提萊佛士和二战了,独立后的其他事件更合时宜)“非常新加坡”,就是新加坡。
国庆庆典不是一个文化享受的经验,要享受有深度的,其实在社区里的不同平台有更大的空间。
我们今天骄人的成就与竞争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种族的和谐与精英领导制度上。换句话说,这正是其薄弱的一面。
当国庆典礼到了尾声,主办机构一如往常般跟其他全民性活动一样,在适合家庭的节目的散场以后,Rock 的音乐就开始响起,原来还有部份人的精力有待通过狂欢以尽情发泄,在”Let the party begin”声中, 我心中竞然有一种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失落感觉,但一时之间无法疏理清楚,没个说法,或许自已还需一段时间继续关心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