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关系渊深源远

柯木林

近年来,新加坡与中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今年(1995)10月适逢新中建交五周年,我特将历史上两国交往的记录制成大事记发表,以资纪念。

必须指出,本大事记的断限仅止于1950年。由于历史因素,1950年后的新中关系,有一段长时间处于“低调”状态,迄至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始得转机。文中所引用的资料,泰半取自晚清官员的海外笔记,其中有些部分系参考许云樵教授的《新加坡150年大事记》及旧报刊档案,学术论文等,疏漏错误处,尚祈教正。

年份与事略:

三世纪
三国时代康泰奉命南宣国化,在所著《吴时外国传》中提及“蒲罗中”一词。据考证,“蒲罗中”乃新加坡古名。

1349年
元朝汪大渊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提到“龙牙门”(今岌巴港)。岛上有华人居住,并与泉州通商。

1621年
明朝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一书所附郑和航海图里,志有新加坡的位置,当时称为“淡马锡”。

1820年
清朝谢清高在其口述,杨炳南笔受的《海录》一书中,曾提及“旧柔佛”(Johore Lama)。这里的旧柔佛乃指新加坡。此时新加坡才开埠一年。

1821年2月18日
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直接抵达新加坡。

1836年
华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从广州迁至新加坡出版(1838年停刊)。

1840年4月
雄据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的华族庙宇天福宫落成,妈祖神像由中国运到。

1840年5月
奉派至中国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军抵达新加坡,在大草埔扎营,当地华人未对他们采取敌视。

1866年4月3日
清朝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斌椿抵达新加坡。
  
1866年8月11日
斌椿的随员张德彝由欧洲返航,经过新加坡。在其所著《乘槎笔记》中述及“英国炮台…形势雄壮…洋楼颇宏整。”

1871年6月10日
新加坡、香港海底电线接通。
  
1872年1月
举行第一次上海对新加坡射击比赛。
  
1876年12月13日
晚清外交官郭嵩焘,刘锡鸿抵达新加坡。张德彝随团任三等翻译官,这是张德彝第二次来新加坡。

1877年10月5日
新加坡殷商胡璇泽(胡亚基)被委为中国首任驻新领事(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8年3月22日
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正式开馆。
  
1878年12月5日
中国驻英法大臣曾纪泽抵达新加坡,与胡亚基会面。
  
1880年2月16日
人力车自上海运到新加坡。
  
1880年4月
胡亚基逝世,灵柩运返广州。
  
1881年9月25日
左秉隆领凭上任,成为第一位由北京直接派驻新加坡的正式领事。

1881年12月10日
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在新加坡创刊,聘香港《中外新报》编辑叶季允南来主持编务。

1884年3月28日
《出洋琐记》作者蔡钧,在遣洋回国途中抵达新加坡。

1886年3月29日
京师大学堂教员邹代钧抵达新加坡。

1887年润四月
上海名士李钟珏来新,小住匝月,著成《新加坡风土记》一书。

1889年3月4日
左秉隆领事为庆祝光绪皇帝婚典,特于新加坡领事馆招待贵宾及侨领。

1889年10月17日
《叻报》刊登满清政府供新马华人捐购官衔之价格表。

1890年2月11日
晚清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抵达新加坡。

1890年4月4日
北洋水师第一次访问新加坡。参加这次访问的有海军提督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升、邱宝仁、方伯谦、刘步蟾等。
(注:这应是北洋水师第二次访问新加坡,为了宣慰侨胞宣扬国威,1887北洋水师曾到访购粮)

1890年10月19日
英国外交部接受黄遵宪接任左秉隆领事。

1891年7月
左秉隆离开新加坡前往香港任领事。

1891年8月
清朝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薛福成的建议,将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领事升为总领事,兼辖槟榔屿、马六甲、海门等处。

1891年11月1日
黄遵宪自伦敦莅新,成为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总领事。
  
1894年3月5日
北洋水师第二次访问新加坡,左秉隆领事派员邢华祝,何惠荃率领华侨代表登舰迎迓。(注:这应是北洋水师第三次访问新加坡,宣慰侨胞宣扬国威,1887北洋水师曾到访购粮)

1894年11月17日
晚清官僚王之春抵达新加坡。

1896年4月7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赴俄途中,莅临新加坡,逗留一星期。

1900年2月2日
康有为从香港来新加坡避难,寓吻基(Boat Quay)客云庐。

1900年7月
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新加坡有些受英文教育的侨生,呼吁组织“义勇军”到中国去与八国联军会合,攻打义和团。

1900年7月9日
孙中山第一次抵达新加坡。

1901年7月31日
光绪御弟醇亲王载沣过境,在同济医院接见侨民。

1905年7月初
孙中山从欧洲往日本,途经新加坡,新加坡华人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三人,上船拜会孙中山。

1905年11月
前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张弼士,奉命偕农商部部员时楚卿来新加坡考察商务,邀集闽粤华商,倡议设立商会,并首捐三千元作为开办会。

1906年2月16日
孙中山第三次访问新加坡,下榻晚晴园,在晚晴园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1906年4月8日
中华商务总会成立,吴寿珍、陈云秋当选正副会长。

1906年
广州总督派遗专员刘士骥赴南洋考察学堂运作,在新期间协助创办瑞蒙中学。

1906年7月初
孙中山第四次访问新加坡,住晚晴园。

1906年7月3日
满清王族载泽及钦差考察政治大臣尚志恒率领的欧美考察团回国途中经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吴寿珍、协理林维芳及华人代表李浚源在庄士敦码头迎迓。

1907年3月底
孙中山第五次访问新加坡。

1907年
清廷钦差大臣杨士琦访新,行程包括参观瑞蒙学堂。

1908年3月
孙中山第六次访问新加坡,逗留了十个半月。

1910年7月11日
孙中山第七次抵新,住丝丝街77号旅店。

1911年11月8日
《叻报》首先将原本在报端上所印有的“大清宣统三年”字样改为“岁在辛亥”,以示支持辛亥革命。

1912年12月15日
孙中山第八次,亦是他最后一次来新加坡,下榻秉德路 (Pender Road) 10号的金钟大厦。

1913年11月23日
中国教育部颁布领事经理华侨学校规程,委驻新总领事管理华校。

1916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受严重的战火侵袭,中国向法国派遣了十几万战地华工。中法教育界人士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华工进行教育,于是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的组织下,1916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创办了华工学校,蔡元培任中方会长,欧乐任法方会长,李石曾任书记,吴玉章任会计。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西俗和一般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

1919年-1921年
留法勤工俭学生经过在国内的预备学习之后,于1919年开始分批赴法。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2000多人。

1920年8月
陈嘉庚斥资一百万元,创办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林文庆博士。

1925年12月31日
是年由中国入境华人达214,692名,较上年增18.3%,但仍较1911年少55,162名(减20.4%)。

1928年5月
济南惨案后,陈嘉庚发起组织“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简称“山东筹赈会”),呼吁华侨抵制日货。

1929年1月15日
《星洲日报》创刊,蒋介石为该报题签。

1929年1月24日
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唐榴莅临。

1929年2月18日
国民政府特派南洋宣慰专员谢作民抵达新加坡。

1929年4月3日
中国总领事馆迁金禧路(Cairhill Road)山上新址办公。

1929年10月14日
何香凝女士来新为廖仲恺农工学校募款。

1930年5月21日
华民政务司接受殷商胡文虎建议,合资遣送失业老侨回国。

1930年10月22日
新任中国驻新总领事陈长乐博士抵达新加坡。

1936年10月2日
中国银行在新加坡设立分行,经理黄伯权。

1937年7月7日
芦沟桥事变发生,新加坡华人成立筹赈会。

1938年10月10日
东南亚各地筹赈会代表云集新加坡,假华侨中学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怡和轩俱乐部,主席陈嘉庚。

1939年1月
中正中学创立,藉以纪念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字中正)。

1942年2月15日
日军攻陷新加坡,改名昭南岛。

1943年4月1日
日治时期,准本地华人汇款回国接济家属,但指定由香港、汕头、厦门、上海四处转。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昭南岛处无政府状态。

1946年2月22日Dr. Wu Paak Shing 伍伯胜 assume appointment as Consul-General of China, Singapore on Feb 22, 1946.
(中华民国护照,1948,限用3年)

1946年4月1日
新加坡自马来亚割出,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限制家用汇款每人每月不得超过45元。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月6日
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伍伯胜博士,因英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下旗闭馆。  
  
(联合早报 19/03/1995,26/03/1995,02/04/1995)

广告

发表评论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