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身份错位与文化博弈

何启良

中国政府要在新加坡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已得到新加坡政府的批准,消息转出后新加坡学界、文化界、政界一遍叫好。说此举将会 “有助于本地华族社群建立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土的中华文化元素将能衔接中国当代文化在国际上的表现,进而深化本土多元文化”、“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云云,如此媒体锻造成的“共识”,形势似乎已不可逆转。笔者仍然认为,此项举止不得不慎重视之。其中牵涉到一些复杂的政治意向、文化博弈、以及新加坡华族文化的主体性等议题。

当前新加坡已有“孔子学院”,为何又来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况且当年(2005年)“孔子学院”的成立,是类比德国歌德学院、法国语文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如今“中国文化中心”又同样作此类比,令人错愕不知所为。然而,其中必有区别。孔子学院虽是中国汉办(全称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但是其主要经费如今尚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维持,而管理层仍然是新加坡人士任职;其宗旨为“提升新加坡华文的整体资源、教学水平与学术研究,促进新加坡与中国的学术交流。”故所举办活动的对象,都是以一般新加坡(华人)听众、观众为主。去年于丹《论语》讲座,反应如预期热烈,今年又有余光中演讲,座无虚席。孔子学院亦有举办推动本地华人文化的课程(如华语歌词写作班、翻译班),成立新加坡历史人物为名的基金(如连士升青少年文学基金)。其目的是希望在这一块文化贫乏的岛国栽培脆弱的中华文化苗种。

新加坡华族文化(语文、音乐、节日)的适应、培育与扎根,除自力更生之外,必须借助外力,即“母体”中华文化在中国的优势。这个形势越来越显著。显然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亲和性,但是必须指出,两者之间毕竟有主体、客体之分,有“主”“客”之别。文化学术机构如华裔馆、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华语言文化中心都一直致力于在地华族研究,建立主体,拒绝点缀,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孔子学院固然立足于新加坡土壤,然而它其实是站在一个极为奥秘的平衡线上,一如高空走钢索。即将建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内涵究竟如何,不得而知。然而就笔者观察,其建议书由双方官方签署,然后又是由中国政府斥资建造,其官方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意图就显而易见了。就当前中国外交国情而言,中心的建立显现其主观的区域柔性外交,再观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深刻改变,这一举止又可视为表面是以中国文化铺垫、实为以抗衡西方文化霸权的举动。
其实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在数个国家成立,它们的宗旨与运作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以埃及为例,新闻有如下的报道:总理温家宝到访,众人表演迎之。“在雄浑的古筝声中,两个埃及男青年吟诵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铿锵有力,声情并茂;在清脆的钢琴伴奏下,3个埃 及女孩朗诵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字正腔圆,婉转动听;6个身着白色太极服的埃及朋友,表演起了太极拳,于行云流水间展现着‘天人合一’的东方神 韵”。

甚是精彩。如此情景出现在新加坡,将是一个怎样的情况?会是马来裔或印度裔表演吗?还是新加坡华裔?新加坡华族文化界亦常有此类表演,若出现在“中国”文化中心场所,是否是颠覆现象?可以想像的是,参与者更多的会是中国新移民与其年轻一代。如此一来,中心为文化桥梁、或推广中华文化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年前笔者曾经出席温家宝在本地大学的一次演讲,他预设听众大部分是新加坡大学生(在他的演词理频频提到“同学们”),殊不知听众却是官员和社会显要。发问时间更妙,频频发问者都不是新加坡籍大学精英,结果几轮问题后,主讲人惊讶说:“什么都是中国籍的学生在问问题呀!?”

中国文化中心在新加坡建立,其实一种身份错位,对中国或新加坡,都是一种尴尬。所谓身份错位,即指中华文化带着潜在的政治意图(法统地位)而渗透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度时是主是客的身份颠倒;一有不察,就会出现温家宝在新加坡某大学演讲时类似的尴尬了。新加坡是地主,中国文化中心是客人;然而以文化论,母体是“中国”文化,而新加坡华族文化不过是子体,强弱立分。两者又有极大的重复性。中国文化中心在其它一些非中华文化主流的国家没有出现同样的错位问题;身为“文化法统”主人,它可以理直气壮推动和发扬中华文化。可是在新加坡所遇到的,是一个较敏感和两难的情景,即中华主流文化的推动,如何配合当地支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又同时能够平等对话?本地华族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得不到官方关注,以后之发展,当然可以借助中国政府推动中华文化之力,但是同时,在这排山倒海的文化巨流面前,又感觉到无比脆弱,被吞没的恐惧油然而生。中国文化中心当局如何调适这个社群的文化焦虑,其中所牵涉到的深层关怀与价值情操,实非一般习惯于利益本位思考的政府官员所能为也。

又说回德国歌德学院、法国语文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这些组织都已入驻狮城多年,为什么没有上述问题?道理是一样的。必须指出,如今后冷战处于文化激荡期,文化领导权正在重构当中,情形错综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掣肘。西方(美国、欧洲)和东方(以中国为首)的文化霸权竞争已经达到白炙化的程度。因此说,大国的文化机构背后目的,是为了维持文化输出的强势地位。但是上述机构在推广该国文化时,保守自得,有气势但不凌人。它们服务自己社群,也有与当地人交流的任务。新加坡人乐于接受,态度的坦荡荡的,并没有被边缘化或被同化的惊恐。

然而,以中国文化中心为论述的软实力有更明显的政治内涵。它的目的是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与美国流行文化),重塑中国文化权,构建中国国内文化的失序,背后的意图与推动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并不无关系。当前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不良与非政府组织的孱弱,造成了它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不得不依靠“政府”这个绝对角色,也就涉及国家意识形态的问题了。文化输出,作为一种霸权,采取了隐蔽的方式。理论上,它的渗透和扩张可以达到其他霸权(军事、经济)难以达到的效果。实际上也是如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国文化界常会对新加坡历史文化有意无意的误解。试举一例。APEC期间有中国中央电视台考察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国官员培训班,报道时就有“南大作为中国以外的唯一采用、重视中文的大学”的曲解。虽皆称南大,但是识认南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之区别,就在于考验你懂不懂岛国的政治历史与文化了。类似的论述所导致的,是文化认同的错位和混乱,它曲折地反映出当前中国文化的强势,以及其欲借助国家崛起力量来碾压其它国家的民族文化。这其实是一种反文化现象。

移民社会的新加坡,没有很高层的传统文化,或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在这个岛国也没有被呵护过。但是,至少两代华族知识分子被权势阻压之下仍然努力扎根,虽势单力薄,却能够孕育出具新加坡特色的中华文化。斯土斯人,峰回路转,眼看这个一向来不重视中华文化的权势正向外靠拢,却进一步忽略本土中华文化的成长,这些知识分子心中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觉得一世纪的苦心经营成果竟功亏一篑,另一方面则对“文化中国”的概念非常振奋和向往。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这个国家的话语主导权,如今又面临一个类似后殖民的局面,其窘境是何等痛苦。

以中国为本位的“中国文化中心”在新加坡建立,余认为,它可以扮演一个“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角色。对中国政府来说,他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地中华文化的尊严,不宣宾夺主,不张扬文化霸权,尊重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中心真正走入新加坡社会之前,中国知识分子需要做的,是读懂新加坡历史和华族文化。只有读懂了这些,中国才能适应当前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规则,并利用这个规则走向国际舞台的巅峰。如果过度自诩,渲染文化主体与法统,只会被新加坡有识之士嘲笑和抗拒。
2009年11月20日

广告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身份错位与文化博弈”的一个响应

  1. 在中国有法国文化中心、英国文化中心、美国文化中心等等。再查一下有很多国家都在中国设立了文化中心,中国人恐惧吗?大家高高兴兴学这些国家的文化,然后过滤、选择、重整进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一直就是这么一个融合的过程。

    新加坡建立自己文化的主体性是再正当不过,但不客气地说,新加坡把眼光过度地聚焦在本地,过度凸显自己的重要性,无法将自己放在更大的语境里思考问题,同时思维还停留在冷战时期,这只能局限自己的眼界。
    对新加坡文化主体性的关怀如果是以对抗中国的中华文化为基础的话,这种二元对立的文化建设,没什么前途。防,不如融,对立不如整合。
    新加坡怕被纳入大中华文化圈,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就可以抗衡。那么,我只能说新加坡文化主体性的建立跟更大范围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之间是有无法避开的交集的,你要建立主体性,别人早就建立好千年了呀。大半个亚洲都是大中华文化圈,你要怎么避呢?就好像新加坡是一个独立国,但如果东盟具有主体性的话,新加坡就是一个成员国的地位,新加坡成不了东盟的主体吧,但新加坡要成为东盟的成员国首要条件是自己是个独立国。这个道理跟自建文化主体性和如何面对大中华文化圈是一个道理。—-大中华文化圈不是中国文化圈,这点是非常明确的。
    新加坡文化要建立强有力的主体,路还很长。防什么,不防什么,融什么不融什么,不仅是自己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被选择。
    我能理解一个尚处于建设中的文化主体对外部世界的焦虑,但完全不同意本文狭隘的看法和观点。
    说什么后殖民,就文化而言,我以为新加坡连真正意义上的反殖民都没有掀起过。新加坡非殖民遗产的东西有哪些?从政体、法律体系和经济体你能找到非殖民体系的东西吗?在这样的体系里会有怎样的后殖民批判意识?倒是中华文化是华人自己带来的,怎么就会被质疑成了“殖民”了?—有段时间有人提什么中华文化对东南亚华人文化的殖民,太可笑。难道殖民是自己倾略、压迫自己?如果美国人、法国人都说我愿意学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家都能有选择学习的权利,那么怎么华人自己倒没有权利拥有中华文化了呢?
    文化建设过度地国家化,就用各种名目来指责族群文化,这是一贯的策略和手段,但这种策略和手段在后殖民理论里一向口碑不好。
    理论有多种多样,看你信什么,怎么理解,最关键的还是这些理论对于实际的文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此而已。

  2. 本人恰好在德国柏林和新加坡两地的中国文化中心工作过,很高兴看到有人在讨论中国文化中心的事情,但是文章的观点显然对中国文化中心颇有抵触之情。
    确实,新加坡对中国的情感是复杂的。实际上,中国在其他国家推广文化也遇到很多阻力。启蒙运动时代,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随后发现中国政治僵化、独裁,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从18世纪开始,西方主流社会已经逐渐开始鄙视中国,法国的舞台上出现的中国人形象大多是反面丑角,比如戴斗笠帽,留长辫子(这倒是事实),两撇八字鼠须,鄙陋滑稽,逗观众一笑。等到19世纪中国屡败屡战,西人在中国建立租界,中国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20世纪,又产生了意识形态的纠纷,中国站到了西方的对立面,中国的政权、中国的干部、中国的主流思想,成为西方人敌视、仇恨、恐惧的对象,中国人也自然不受待见。加上以往的鄙视、歧视,中国人在西方的负面形象积累到了难以改变的程度。而中国人尽管历经苦难,内心深处对五千年文化的信仰却从未消灭,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内重建文化自信,对外推广优秀的中国文化,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上述历史背景与中国主观愿望之间的鸿沟,不啻云泥之隔,做起来谈何容易!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中心,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孔子学院更注重教育功能,即汉语推广。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孔子学院的主管机构是国家汉办。他们都属于教育部,所以有优秀的教师资源为坚强后盾。很多青年教师可以申请到前往孔子学院的机会,他们教育背景良好,中外文能力优秀,从事汉语教学很有优势,我在德国就遇到过几位学弟学妹去孔子学院当老师的。德国汉堡、特里尔等地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我也接触过很多,都是很优秀、很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
    中国文化中心的核心在于文化。要想推广中国文化,必须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背靠中国政府,是这个机构最大的优势。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京剧院、中国歌舞剧院、中国国际展览公司、中央民族乐团。。。这些机构全部隶属于文化部。要想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最优秀的中华文化,当然由这些机构遴选优秀代表最为便利。所以在德国时,每年都会举办非常丰富的活动,而且水平之高,非寻常机构可比。要看,就让人家看最好的,这才有说服力。
    我对本文中最为反对的,就是处处提出的“霸权”两个字。中国从19世纪沉沦以来,一直是人家欺压的对象,最恨所谓霸权的,就是中国人民。中国领导人反复说中国不称霸,国人往往感到好笑——我们有什么称霸的资本吗?而中国的政治视野和国民性决定了中国必然不像欧美列强那样寻求地区霸权,这一点新加坡华人早就应该了解。中国需要向西方国家做解释,却不应该向新加坡华人来苦心解释,因为这是他们应该了解的。古代中国最强盛时,实行的是朝贡制度。只追求象征意义,而不施行直接统治。所以朝鲜、越南、琉球,都是近在咫尺的藩属国,却可以独立发展。往往这些国家内乱时才要求中国出兵平定,朝鲜更是在近代史上多次把中国拖入泥潭深渊。中国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了?是像欧洲国家在非洲那样贩卖黑奴吗还是源源不断攫取金银财宝?朝贡制中,中国往往由于好面子入不敷出。明朝皇帝就多次禁止琉球国频繁进贡,因为后者不仅借机得到赏赐,还夹带货物前来走私。中国推广文化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大不相称。全世界都在跟中国做生意,却不知道中国人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中国人崇敬什么,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儒释道学说对中国人灵魂的影响。在全球文化中,中华文化不应该是目前的地位。而且,中华文化中的很多因素对于推动世界和谐明显是有所裨益的,中国文化不存在十字军东征和戕害异教徒等原始的杀戮冲动。
    具体到文化中心的工作,展览、演出、报告会是主流。文化中心不仅不急于寻求所谓的“霸权”,反而刻意回避与政治关系太密切的活动。除了力推优秀的文化作品之外,文化中心也十分强调当地人的参与。比如在德国,我们就曾经邀请一位德国人用ppt讲述他和一帮德国朋友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骑摩托车探险的故事;请德国大学教授讲述西方汉学发展的源头,以及德国学者命名丝绸之路的故事;请德国文学泰斗一边喝红酒一边讲他的文学创作历程;请德国木偶剧团演出安徒生创作的与中国有关的木偶剧《夜莺》;请德国驻上海总领事介绍他眼中的德国媒体对华报道。。。无论如何,活动只是表面现象,内核是沟通。我说出我的想法,你说出你的想法;我展示我的优秀,你展示你的精彩——比起大家关起门来互相较劲,詈骂,怀疑,孰优孰劣呢?
    没什么好怕的。
    新加坡更是如此。

发表评论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