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年前的一本抗日歌书

70余年前的一本抗日歌书

章星虹

 这本薄薄的歌书,像一个从遥远时空不期而至的小使者,把我们带回到70余年前的星马地区……

 1938年12月18日,入夜时分,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从大世界第三台的太平洋戏院,传来雄浑激昂的合唱歌声,振奋感人的舞台剧对白声。时年64岁的陈嘉庚(1874-1961)坐在台下,跟逾千名观众一道观看了这场演出。

  四个月后,陈嘉庚为一本歌曲集作序,序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全团登台,气象严肃。歌声入耳,闻所未闻。但觉耳际有(犹)如万马奔腾,怒潮汹涌;剧艺出场,见所未见,恍如置身故国烽火之区,目击同胞流离之惨。表演寇军兽行,使人忿恨填膺;比将暴敌歼除,又使人痛快鼓掌。……”

  他笔下的这场演出,是中国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的第一场救亡筹赈演出;而这本歌曲集,则是合唱团在星马地区演出期间印行的一本抗日歌曲结集本。

  说到武汉合唱团,本地老辈人没有不知晓的——1938年9月,28名年轻文艺工作者在团长夏之秋(1912-1993)的带领下开赴南洋,”以歌咏、戏剧、演讲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然而,提到该团在星马出版的那本抗日歌曲集,亲眼见过的人则少之又少。人们发现,这本战前在南洋流传甚广的歌书,战后似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今天的我们,更只能从旧日报纸、资料汇编和老辈人口述回忆中,想象它昔日的模样。

《民族呼声歌集》

  不久前,机缘巧合之下,我们在一名专事修复旧唱片的友人手中,看到一本旧歌书。接过书翻开一看,顿感欣喜莫名:”武汉合唱团”、”陈嘉庚”、”夏之秋”、”南侨筹赈总会”,一个个”关键词”蹦入眼帘——这不正是武汉合唱团当年在星马印行的抗日歌曲集么?

ZbNow 2013-1-25 p6A
 
 这本薄薄的歌书,像一个从遥远时空不期而至的小使者,把我们带回到70余年前的星马地区,也让我们看到一段有关陈嘉庚与一本歌书的往事。

  
这本歌书印行于1939年4月,距今70余年,书页已泛黄发黑,书脊书角亦已破损,然书中的数十支歌谱,依然完好无缺,清晰如昨。书中共收录48首抗日歌曲,均为合唱团在星马每场筹款演出的基本曲目,有聂耳曲《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曲《保家乡》、何香凝词《赠寒衣予负伤将士》、野青吕骥词曲《中华民族不会亡》,还有《满江红》、《流亡三部曲》等。身为作曲家的夏之秋,也有多首作品收录在这本歌集中,包括《女青年战歌》、《游击进行曲》、《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等。

  歌书的设计,用朴素二字形容,最为恰当。只见素色封面上,印着”民族呼声歌集”六个黑字,庄重而大气。据《南洋商报》1939年4月报道:”《民族呼声》歌集,封面系用蒋委员长对该团赠旗之题字,内页有高总领事之题字。”

  翻开首页,即见陈嘉庚为这本歌集写的序言。《南洋商报》在报道中特别强调:”陈氏此点文字,向所未有,诚为创见。”但见整篇序文,字里行间满是对武汉合唱团南行义举的高度赞誉:”声容所至,感动全侨,遥应祖国前方抗战之精神,默增海外华侨救国之力量,劳绩至伟,卓然不磨。”

  同时,陈嘉庚也提到合唱团此行的教育角色:合唱团来到星马以后,不仅奔波劳顿、高歌救亡,在”文化启发,教育熏陶”方面亦不怠慢。夏团长”浸浴于群众热情鼓舞之中,欣然将其歌谱,编订成集,付托南侨筹赈总会刊;而”民众学习歌唱之殷勤,教师求取歌谱之迫切,真诚涌露”,令自己”感发至深。”

救亡运动在哪里,歌咏也在哪里

  这本歌集的编者,是合唱团的团长夏之秋。早在合唱团刚成立时期,夏团长就想过出版一册”新颖和合用的歌咏集”,专给救亡歌咏队使用。然而,”当时因交通不便,纸价飞涨,和缺乏印机等重重困难,未能如愿。”

  那么,合唱团到达星马仅仅数月,如何有能力出版歌集一册呢?

  合唱团团员陈蔚女士在晚年回忆说,除了团员们的鼎力合作,如抄谱、校正歌词、校对歌谱等,这与南侨总会和陈嘉庚主席的鼎力相助亦是分不开的:”为了多筹募一些义款,在得到陈嘉庚主席的同意之下,夏之秋团长把合唱团所唱的抗日歌曲灌录唱片、编印成册,很多侨胞争相购买。一时间,抗日歌曲风靡新马。”

  从该书的出版资料也可看到,封底发行人一栏,写着”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旁边还盖着总会的红色大印,地址是”新嘉坡武吉巴梭律43号”,正是具有久远历史的怡和轩俱乐部。怡和轩在新加坡历史上曾扮演的特殊角色,此时又添一佐证。

ZbNow 2013-1-25 p6B

  本着”救亡运动在哪里,歌咏也在哪里”的信念,无论走到哪里,合唱团都带着这本歌集,分发给那里的民众。拿到歌本,大家传唱习咏,每每”待到合唱团演出结束时,观众都能与合唱团一道共歌一曲。”

老作家田流找这歌书找了几十年

  为了多些了解这本70年前印行的抗日歌曲集,我们走访了本地华文作家田流先生。今年82岁的田流,战前10岁左右就参加救亡歌咏队,到今天他仍能演唱百多首抗日歌曲。

  听说我们见到《民族呼声歌集》,田流掩不住惊喜之情:”我找这本歌书,找了几十年!你们能见到这本歌集,实在太难得了!”

  谈到这本歌曲集在战后几近消失的原因,田流说:”在日据时期,若被日军发现藏有这本书,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

  老作家告诉我们:”日据初期,有一天我父亲见到我偷偷翻看这本歌书,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他的一个朋友因藏有抗日书,被汉奸告发,日本人把他们全家都杀掉了!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例,我听了很害怕,就连忙把这本歌书烧掉了。那时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把有抗日内容的书通通烧掉了。”

  因此田流一再说:”这本歌曲集非常珍贵。听说你们见到了这本歌书,我真的好高兴!”

潘受《卖花词》依旧回荡

  《卖花词》是这本歌集的最后一首歌,也是48首歌曲中唯一一首在星马创作的抗日歌。

  据夏之秋团长晚年回忆,在星马演出期间,他力邀时任陈嘉庚秘书的潘受先生,为合唱团做一首歌。有感于当时星马一带满街的卖花声,潘受写下这首《卖花词》,由夏团长谱曲,遂以艺术歌咏的形式凝固了当年中小学生为救亡募捐的情景。

  这首歌的最早演唱者,是合唱团女高音、年仅19岁的江心美。一把柔美的女声,幽幽地唱着,声调起伏之间流露出丝丝伤感,闻者无不动容。很快地,这首歌在南洋各地的华人社群中传开,也令更多人参加到歌咏筹赈、卖花募捐的行列。诚如陈嘉庚先生在序文中所说:”……武汉合唱团只28人,亦只28人之歌声耳。乃初到星洲,歌声一出,即轰动全南洋。今更加以歌集发行,人人习之,(故)人人能做武汉合唱团之歌声,人人亦可为武汉合唱团之团员。”

  今天,陈嘉庚与武汉合唱团的筹赈救亡故事,仍在星马一带传诵着。在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二楼展厅里,人们还能听到曾一度响遍星马街头的《卖花词》:
  ”先生,买一朵花吧!
  先生,买一朵花吧!
  这是自由之花呀,这是胜利之花呀,
  买了花呀,救了国家。……”

  这本歌书印行于1939年4月,距今70余年,书页已泛黄发黑,书脊书角亦已破损,然书中的数十支歌谱,依然完好无缺,清晰如昨。书中共收录48首抗日歌曲,均为合唱团在星马每场筹款演出的基本曲目。

(联合早报 25/01/2013 早报现在文艺城)

广告

发表评论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