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桥南路老舍走下人力车的地方,詹美回教堂还是四平八稳地站着,成了一个历史座标;它右边摩士街转角处,三层小楼仍在、清雅风貌依然。2013年3月的一天,我们也来到这里。
章星虹
也许是读到董桥笔下的南洋城中华文书局,也许是缘于近来有幸向上海来的文史研究前辈讨教,我们想起了本城中最早的现代华文书局——商务印书馆。那天,我们决定再走一趟,去捕捉一点她最初设立时的碎片掠影,随身带着几则旧日广告、新旧地图数份,还有一帧泛黄的照片。
早年书局的历史,一直让我们着迷。商务印书馆是一家老字号书局,清末年间的1897年始创于上海,迄今已逾110年。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文化史、出版史,还是在教育史上,都留下自己的深深印痕。民国四年至五年间(1915-16年),即将20岁的年轻商务印书馆,决意向南洋拓展,”外洋第一分馆”就设在新加坡,不仅使南洋华文教育受益颇多,本地书业的发展演变轨迹也因此铺展开来。
广告和照片:时空向导
民国五年(1916年)3月20日,本坡《叻报》、《振南报》等华文报上刊登了一则书局开幕广告,落款人是”新嘉坡商务印书分馆”:
”本馆开设上海至今已二十年,集合华股二百万元,实为完全华股自办自公司。……敝馆为仰体诸君之盛意,特于新嘉坡大马路吉宁庙右首172号门牌设立分馆。”
据广告上说,商务印书分馆的开幕馆址,设在”大马路””吉宁庙”右边的”172号门牌”。可在新加坡,华人俗称的”大马路”有两条,一是”大坡大马路”,另一是”小坡大马路”,这里说的是哪一条? “吉宁庙”也是本地华人对印度寺庙的一种俗称,无论是布满华丽装饰性雕塑的兴都庙,还是相对不太起眼的印度人朝拜的回教堂,都叫”吉宁庙”,在这里指的又是哪一间?
此时手头这帧泛黄照片,就成了另一个”向导”:照片里一条熙攘热闹的大马路,大道的左侧耸立着以双塔形入口为标志的詹美回教堂(Jamae Mosque);在它右边。摩士街(Mosque Street)与桥南路交界处,有一幢三层店屋式建筑,临街外墙上悬挂着一个大招牌,上面写着五个醒目大字——”商务印书馆”。
看到这些地标,熟悉本地街景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这里是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俗称”大坡大马路”,新加坡商务印书分馆的开幕馆址就设在这条路上回教堂的右边。
细看这帧照片,猜想是在上世纪10-20年代拍摄的吧?路旁商铺鳞次栉比,街上行人不算太多;街面中央,有两条来回走向的车轨,不见机车过,也似能听见远处隐约的铃声;铁轨旁边,头戴斗笠、身穿短裤的人力车夫,奋力拉着车子,一路小跑的姿势给整个画面添了动感。那是上世纪初叶本地一段牛车、人力车跟机车争路的日子,空气里充满了”新事物与旧秩序”相撞相容的不安与兴奋。就连回教堂与商务馆大街招,也形成那个时代一个特有意象:詹美回教堂自1826年就定址桥南路,时间对它来说似乎是静止的;近一个世纪后的1916年,它旁边不期然住进了一个年轻新邻居,带来了一股新时代的清新。
影像:为一段往事铺设场景
这帧照片里的影像画面,也为一段珍贵回忆提供了真实的场景:
1929年夏天,一辆人力车就是沿着这条熙攘热闹的大坡大马路,向着商务印书馆的方向奔来。车上,坐着一名刚从欧洲邮轮下来的30岁左右华族男子,指明要找”在一条热闹大街”商务印书馆。
他就是刚结束5年英国教书生活、取道新加坡回北京的作家老舍。在自传中,老舍记道:由于回国前游历了欧洲数国,在法国启程时他身上的钱”仅够买三等票到新加坡的。”船抵新加坡,老舍其实”心中悬虚空着”:到新加坡怎办呢?
人生地不熟的老舍,心里认定了一个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那就是商务印书馆。凭着五年前”到欧洲去的时候曾经在此处玩过一天”的印象,老舍一下船就去找商务。他也记下了当时的忐忑心情:”洋车一直跑下去,我心里说:商务印书馆要是在这条街上等着我,便是开门见喜;它若不在这条街上,我便玩完。”
紧接着的一句,看得出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事情真凑巧,商务馆果然等着我呢。说不定还许是临时搬过来的。”配着老照片上的街景画面,我们似能看见夏日下刚从人力车下来,站在商务馆门前、面露得意喜色的老舍!
在当年桥南路老舍走下人力车的地方,詹美回教堂还是四平八稳地站着,成了一个历史座标;它右边摩士街转角处,三层小楼仍在、清雅风貌依然。2013年3月的一天,我们也来到这里,参照着老照片的构图和角度,摄下了一幅近百年后的影像。
有关商务到南洋的最早三个广告,下回接着说。
25/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