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母亲常带我到“海边”散步。俗称“海边”的地方就是今天在政府大厦前草场(Padang)旁康乐通道 (Connaught Drive)边的滨海公园(Esplanade Park)。
康乐通道是一条于1890年建在填海地上的碎石路,在这之前新加坡的原海岸线是在大草场近中央的地方,大草场一直以来就是新加坡居民消闲散步的公共场所,填土后的滨海林荫道犹为这座繁华海港添加魅力。
英国王子亚瑟,康诺公爵曾经在1890年与1906年底两度访问新加坡,1907年这条还没名字的道路正式命为“Connaught Drive”,官方的华文译名是“康乐来”。
“康乐来”虽因康诺的到访而得名,但不是“到来”之意,“来”只是 Drive的音译名词, 在殖民地时期,官方的华文街名不统一,有些全用音译,比如“Place”(坊) 译成“不礼士”而“Street”(街)译成“实得力”; 莱佛士坊叫“莱佛士不礼士”,亚美尼亚街写成“亚美尼亚实得力”。60年代推出统一华文地名后,才把“Drive”意译为“通道”。
康乐通道的民间通用俗称是 “五丛树脚”(闽南语五株树下之意), 它还有另一个俗称,叫着“纪念碑前”,因为它就在和平纪念碑(Cenotaph)前方。
50年代的另一轮填海工程竣工后,滨海公园更具规模,新建的伊丽沙白女皇道 (Queen Elizabeth Walk) 步行道正是为纪念1953年英女皇的加冕。
当年生长在城里的许多同辈孩子们,平生第一次看日出的地方就在这“海边“公园。那边的草坪石椅石栏干,林谋盛纪念碑的铜狮,还有连接皇后坊的遂道,都是我们儿时嬉戏玩乐的地方。
没有人能明确的说明“五丛树脚“是几时开始出现。道路两旁早年原本种的是青龙木,约后来这马来亚土生的青龙木却因不知名的传染病而几乎全数凋零,据报道到了1918年,在靠近安德逊桥的地方只剩下三五棵树,或许“五丛树脚”因此而得名。
新加坡繁华地貌的变革是一串串拆与建的故事,“五丛树下康乐来”是繁华路上让身心歇息宝地,是一代开始认识新加坡的地方,迎向变更,我们得把许许多多旧人旧事旧情感留在时间座标上,我这就用“五丛树下“之名,跟大家分享寻找狮城往事的乐趣。
(2014-8-6 联合晚报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