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山脚水仙门

俗称皇家1山脚的禧街战前旧景,

自宋元以来,福建泉州便是通南洋地区的主要商港,南洋华人地名多以闽南语称呼,但新加坡开埠后官方译名也有不少依粤语音译的例子。

福康宁山(Fort Canning Hill)过去是殖民地总督的官邸所在,俗称”皇家山”,其山脚的”禧街”(Hill Street)俗称”皇家山脚”;”脚”是闽南语”底下”之意,在山丘底下叫山脚,而在一片竹林底下的地方就叫”竹脚”。

不少粤语发音的街名

一个曾在50年代在马来亚当差的英国警官告诉我,当年派到新马的警官,都会学习基本的粤语或者闽南语,当时他的许多同僚选择学粤语,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懂得粤语,除了到马来亚,还有派驻到香港的机会。

20世纪初年,政府推出官方华文译名,有理由相信许多华文街名的译法,跟翻译的官员语言背景有关,并也参照了香港的经验。

其中不少是依据粤语发音的音译街名,比如早期用”星架坡”,”Road”译成”律”,马来乡村”Kampong”译成”监光”或”甘光”。”Hill Street”的官方译名是”禧街”,”禧”也是粤语音译词。

开埠初年,新加坡河南岸是沼泽地,船只停靠在北岸,登陆后入城的地段是谐街,福南街,哥里门街与桥北路吊桥头等地方,这一带俗称”水仙门”。

‘水仙门’就是登陆口岸

对”水仙门”名称的来源,几十年来流行因该地水仙花市而得名的说法;几年前也曾提出这是跟登岸入城的口岸有关的看法。我认为其源头可追溯到宋代的泉州,当时泉州海关设在南薰门,南薰门旁有座水仙宫,供奉商人和船员的海上保护神”水仙尊王”。南薰门俗称”水仙门”或”水门”,进城的海关入口因此也叫”水仙门”。

在1853年出版的一本厦语与英语对照字典里,其中”Gangway”一条的翻译就用”水仙门”,而”Gangway”指轮船船边放下的斜梯或走道,就是”入口”意思。依此推断,泉州人后来把登陆口岸叫”水仙门”的称呼,先带到马六甲,再用于新加坡。

其实本地许多民间俗称的来源,都是代代口耳相传,大多没有进一步考证。我们在民间旧俗称快要在老人的记忆中消失之际,得为本土民间记忆做点工作。

(吴庆辉, 联合晚报27-8-2014)

广告

皇家山脚水仙门”的一个响应

  1. BdcGaI Nice blog here! Also your web site loads up fast! What web host are you using? Can I get your affiliate link to your host? I wish my website loaded up as fast as yours lol

  2. Very nice post. I just stumbled upon your blog and wanted to say that I ave truly enjoyed browsing your blog posts. In any case I all be subscribing to your feed and I hope you write again very soon!

  3. Incredible mastewq! This blog looks just like my old one! It as on a entirely different subject but it has pretty much the same page layout and design. Outstanding choice of colors!

发表评论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